欢迎访问深圳市循环经济平台,您是平台第 134362272 位访客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绿氢有望迎来拐点

发布时间:2024-08-13 来源:中国节能网 作者:Mr蒋静的资本圈
今年以来,绿色、低碳、可持续相关的产业政策不断,加之风光大发展,电力市场化,绿电价格尤其是谷电价格不断下行,绿氢制备成本不断降低。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化石能源制氢将注定被替代,绿氨、绿色甲醇等应用也进一步拓展了绿氢的消纳。
如今,不局限于交通应用场景,不受制于储运技术及成本,就近消纳替代煤制氢,或者制备绿氨、绿色甲醇,正在成为绿氢的重要突破口,并有望在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中受益。
 

01.绿电刺激成本持续降低

风光发展和电力市场化,加速绿电成本下降。
粗略估算,按照绿电价格0.25元/kWh,绿氢制造端成本约15元/kg,对比目前煤制氢成本约10元/kg,如果考虑碳税的影响,两者在制造端的成本已经相当。
如果绿电价格0.1元/kWh,绿氢制造端成本将降至约10元/kg,直接与煤制氢成本相当。
今年,随着风光消纳红线的放开,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绿电价格尤其是谷电价格达到0.1元/kWh,甚至更低,正在加速到来。
绿氢正在迎来平价。
这就意味着,绿氢就近消纳已经具备一定经济性,这也是为什么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化工巨头正在积极布局绿氢产业链。
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拥有300MW光伏发电,利用“绿电”年可制“绿氢”2万吨,逐步实现绿电替代、绿氢炼化,开创了绿氢炼化新发展路径。
中石化也成为绿氢产业的重要推手和布局者。
这仅仅是开始。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绿电价格还会持续下降,谷电价格还会不断新低,甚至出现负电价,这些都是确定性趋势。
为此,氢能作为储能手段之一,制造端成本具备持续下降的空间。
目前,由于氢能储运成本仍然较为敏感,尚需技术不断突破,但就近消纳已经大有可为,也是初期推广的重点方向。
未来,随着氢能储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不断下降,氢能应用半径再不断扩大,从就近消纳到更多应用,循序渐进。
 

02.替代煤制氢是主战场

由于氢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一再低于预期,也导致大家对氢能一度比较消极。
但是,相对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探索,化工领域更具有确定性。
对于氢能而言,交通领域是一个新增的应用市场,需要不断探索和验证,而化工领域替代煤制氢或天然气制氢,则是一个成熟的应用市场,只需要证明性价比,不需要证明需求真伪。
目前,我国每年氢气产量约3500万吨,其中煤制氢约占56%,天然气制氢约占21%,其他为工业副产氢或甲醇制氢。绿氢的渗透率极低,尚可以忽略。
尤其是煤制氢,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目前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内蒙、山西、宁夏、陕西等煤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区域与风光基地基本吻合,绿氢可以就近生产,就近消纳,储运成本相对不敏感,具备更早替代煤制氢的条件。
煤制氢来源于化石能源,从终局来看,迟早要被绿色能源制氢替代,这是一个确定的事情。
同时,绿氢又是制备绿氨、绿色甲醇的重要原料,绿氨和绿色甲醇的储运更加便利,而绿氨和绿色甲醇需求庞大,在工业及交通领域的应用也正在启动,尤其是绿色甲醇在国际海运、航运上的推广,还可以进一步放大绿氢的需求。
随着绿电制备绿氢成本不断降低,在煤制氢主要生产基地周边大规模制氢,这个渗透趋势明确,且有望加速。
同时,绿电制氢,尤其是替代庞大的煤制氢,也有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风光消纳问题,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闭环。
概言之,替代煤制氢,并不断渗透,是国内绿氢主战场,值得重视。
 

03.产业政策及财政资金加速

经济紧缩阶段,产业政策及财政支持是关键。
毫无疑问,氢能有望受益于这一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成为下一个风电、光伏、锂电或电动汽车。
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将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三中全会之后,更是明确要培育壮大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2024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制氢,提高绿氢利用比例。
2024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掺氨燃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技术路线,要求相关项目改造建设后应具备掺烧 10%以上绿氨的能力,刺激了“绿电—绿氢—绿氨”的需求链。
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发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合理划定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范围,有助于推动绿氢在化工及交通领域的渗透。
2024年8月11日,高层更是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绿色、低碳、可持续,正在全面展开,不论如何,这一轮产业政策及配套财政资金的大雨袭来,绿氢产业一定会接到一大盆水,用于滋养生息。
产业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注入,为氢能需求创造确定性条件,并可以弥补局部环节短期经济性不足,以空间换时间,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经济性的提升,这几乎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路径,这一次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