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吸引资金、人才、企业进驻,经过十几年的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2010年4月,镇江新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镇江的经济建设、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87亿元,已初步形成化工、造纸、车船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集群。
一、开发区概况
2012年,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循环型产业发展链条的上下游关系,优化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通过推进企业实施节能改造、余热利用等,有效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通过推进企业实施节水改造、中水回用等,有效降低单位产值水耗;通过全面开展“一江一港六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目前,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一个循环产业体系、四大重点循环产业链,完成六大循环化改造重点任务;重点落实17个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撑项目的建设,创新培育20个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企业,建设6个共享基础设施平台,基本建成能源高效阶梯使用、水资源充分回用、土地集约利用、环境污染长效治理的循环化产业集聚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三年推进计划》,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促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创新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和管理,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为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和数据信息支撑。
(一)循环化发展促企业升级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化工、静脉、光伏等产业集聚园区为主要载体,将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的各个过程中。园区内企业通过产品内循环不仅很好解决污染问题,更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江南化工自2007年搬迁至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在实现产能升级改造的同时,将循环经济理念植入项目建设,重点实施4000吨/年气相法白炭黑联产2.5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甲基氯硅烷单体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2个循环化改造项目,走出了一条以草甘膦、有机硅为核心,以氯资源、磷资源、硅资源循环为产业特色的绿色化工之路,在经济效益双提升的基础上更兼顾了安全环保,通过资源循环演绎出了“1+1>3”的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达2亿元/年。
(二)力促资源能源高效处置利用
通过能源、资源消耗的减量化,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能源处置利用走上了一条高效化道路。新材料产业园内形成了以东普新材料为中心的基础化工原料园区大循环产业链(物料循环),东普化工的硫磺制酸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运行期间年节约蒸汽约64万吨,年节约电量约4900万kwh。同时其生产的酸、碱、盐、氢气、氧气等基础化工原料,则通过管输直接供给园区内化工企业,降低了物流费用、能量损耗。深入推进园区闭路循环,新区固废、新宇固废等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减少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光大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有效处置废弃物的基础上,实现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华科生态电镀园区污泥及废水集中处置中心,实现电镀园区的减量化、生态化改造,同时在电镀废水中提取重金属,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三)信息共享标注发展方向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为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和数据信息支撑,促进了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和创新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主要监控的物质流信息包括:一是化工、造纸行业物质流,主要针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是资源、能源节约流,主要针对节水、节能;三是物质流的闭路循环。信息共享平台全方位展示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及相关产业园内重点企业、主要产品、安全环保、人才建设及服务链接资源信息。平台的运营有效推动了产业的链式发展和耦合发展。
三、经验总结
(一)强化循环发展理念的提升。园区把循环化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将循环化改造上升到园区转型升级和统筹管理的高度组织推进。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工作,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贯彻到园区发展的各项任务中,依托现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积极建设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垃圾焚烧等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众多企业自觉参与循环化改造,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改造,主动投入资金进行工艺改进、设备更换、能源梯级利用,有力促进了园区整体资源消耗水平的降低。
(二)强化产业发展的引导。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增量调结构、存量促转型”的思路,按照“两减六治三提升”、“四个一批”的要求,坚决淘汰落后化工产能、压缩小化工产能,关停达不到安全、环保、能耗要求的化工企业,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在新项目招引上,重点关注能够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达到物料、能量、废物处理方面的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循环链条上企业之间的流通成本、降低能量损耗,提高物料和能源循环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公共平台的建设。强化规划的先行引领作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公共设施建设计划,强化公共管廊建设,提高三废处理能力,提高三余利用率,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建设园区安全环保监控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排放、流通的预警、监管、调度,促进企业设备、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技术、设备推广目录,实现物料及废弃物信息的公开发布,挖掘园区企业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关系,引导企业间产品互换,打造企业之间产业循环链。
(四)强化空间布局与循环发展的衔接。一是实现了各类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合理衔接。在开展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园区通过回收流转、“退二进三”等措施,积极调整园区内企业、产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对功能分区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定位更加明确、功能更加合理、衔接更加顺畅、能够有效支撑园区循环发展的空间格局。二是企业集聚度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大。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集中布局,带动辐射园区发展,企业的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产业招商、补链招商,着重强化、补全、拓宽产业链,推动形成工业共生组团;同时,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园区间产业关联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