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其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减少的温室气体总量互相抵消,实现零碳排放。
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配额(碳排放权)
碳配额(碳排放权)是指在满足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
在我国,碳配额是经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查碳排放相关数据,实行免费分配配额。
生态环境部根据行业基准值,即每发一度电有多少碳配,企业的实际供电量和供热量乘以基准值就是企业的配额。根据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全国电网排放因子目前为0.5810tCO2/MWh。
碳交易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交易市场是由政府通过对能耗企业的控制排放而人为制造的市场。通常情况下,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最终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则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配额。双方一般通过碳排放交易所进行交易。
碳市场
碳交易市场被称为碳市场,目前,我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湖北、重庆、福建八个碳排放交易所。
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电力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重点行业被纳入,共计2162家,截至2022年1月顺利结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根据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我国将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CCER
CCER 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在我国,碳市场基础产品除了碳排放配额交易,还有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
CCER 交易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能够产生CCER的项目主要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等,但前提是必须具有“额外性”(项目所带来的减排量相对于基准线是额外产生的),且有适用的“方法学”(经国家发改委备案认可的用以确定项目基准线、论证额外性、计算减排量、制定监测计划等的指南)。
2017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自3月14日起暂缓受理CCER项目备案申请。
这里要注意,暂停CCER项目备案是指不再新增CCER项目,原有的CCER项目仍可以进行交易。
CCER交易机理
碳市场按照1:1的比例给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碳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碳资产
碳资产是碳配额交易机制与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排放权、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
目前,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减排要求以及市场层面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需求下,企业开始重视碳资产管理,尤其是重点排放单位,目前两网五大电力公司均已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通过监测排放数据,设定适合的碳排放目标,制定企业的碳排放策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储备用于履约的CCER和配额。如果重点排放企业存在配额缺口,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价格预测以获得最大收益;非重点企业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出售CCER,以获取资金。
碳汇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常见的碳汇有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等。
截至目前,全国已确定7个碳汇试点。2011年11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以18万元购买了1万吨林业碳汇指标,成为国内购买林业碳汇的第一笔交易。
企业和个人捐资碳汇,可以积累碳信用指标,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成熟后,不仅能够抵减一定量的碳排放,而且还有望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对于企业,是一种长远投资,是为企业储存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CCUS
CCUS,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碳捕集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碳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碳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二氧化碳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
CCUS技术作为唯一能够直接实现减少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领域和新建燃煤发电厂碳排放的清洁技术,是未来中国履行“碳中和”承诺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为40个,捕集能力400万吨/年。1月29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建成。相比国外,我国CCUS项目起步较晚,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多以石油、煤化工、电力行业小规模的捕集驱油示范为主,缺乏大规模的多种技术组合的全流程工业化示范。CCUS的市场化与大规模化,还要依靠技术突破与运营模式的探索。据科技部《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的规划,到2050年,我国CCUS产值将超过3300亿元/年。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预测,2050年,碳捕集和碳封存(CCS)的市场将达到4万亿美元。